创业与打工,路一直都在

从前有两兄弟,大哥很懒惰,弟弟却是十分努力的好孩子。
大家都觉得将来弟弟的成就肯定会比大哥高。
连他们的父母都觉得,大哥这麽懒,只怕不肯发奋向上。反而弟弟自少便很有目标,父母都不必担心。

他们快高长大,很快,便要出来社会工作。
爸爸语重心长地和他们说:「你们都长大了,应该要脱离父母自己生活,以後自己照顾自己。明白吗?」
两兄弟点了点头。
爸爸还是有点不放心大哥:「你一定要认真工作,别偷懒。知道吗?」
「知道啦!真烦人!」大哥不耐烦地道。
大哥很快便决定了去打工。可是弟弟不以为然,他认为做人要有志气,於是弟弟决定创业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Sponsored Content

Let’s go for bag !!!    Biscuite Mall is now available

Biscuite Mall

Come and find yours inside the mall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但是弟弟一开始没有资本可以创业,他只好向打工的大哥借钱。
「大哥,等我赚钱後一定马上把钱还给你!」
於是大哥把打工得来的资金借给弟弟当资本创业。

O6.jpg

弟弟在创业初期,投放了很多成本,却得不到回报。
不论是时间或是资金,他的付出都比打工的大哥多。

大哥每天只需朝早起床上班,下班回家休息。日复日,便能够赚取生活所需。
而且他慢慢开始可以储一点钱。

可是弟弟却整天在想如何管理,发展公司,不论在公司或是在家都得工作。
弟弟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,渐渐他累倒了。

大哥只好把他那一点积蓄都拿给弟弟医病。
那天,弟弟躺在病床上,才回想起这段日子,自己做得比大哥多,比大哥辛苦。为什麽大哥收获反而比我多,还有馀钱照顾我呢?
弟弟问大哥为什麽,大哥笑着说:「因此我知道自己有多懒,所以只好脚踏实地。」

【好文轉載系列】是競爭對手還是潛質伙伴? 探索新創公司與傳統大機構新關係

商場上常聽到新創公司要做「破壞創新」,把現時主宰遊戲規則的傳統大公司打倒,而從大公司的角度,這些新創公司亦可能是威脅。新創公司是否要下剋上才能有發展?傳統大公司又是否一定要做防守者,應付接踵而來的挑戰者?兩者之間是否不能並存?
Pacman

共存:鯨吞以外的選擇

不少人都說,新創公司必須打破今日市場的傳統規則,解決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才能成功,例如 GoGoVan 及一眾貨車召喚應用就顛覆了傳統的貨車電召市場。從消費者的角度看,有新的使用模式而且更快更方便,當然無任歡迎,但有新的遊戲玩家落場,創造新的遊戲規則,對一直以舊規則致勝的舊玩家而言,就未必歡迎。
巨人歌利亞與大衛的故事,相信很多人都聽過。一家可能只有幾位創辦人的新創公司,跟全球可能有一萬位員工的大企業比鬥,也許在 IT 的世界才會有可能。不過兩者之間是否真的只能「你死我活」?其實很多大機構都面對發展瓶頸的問題,除了消滅新創公司威脅這選項,很多企業都選擇其他的方式來共存。

鼓勵員工創新變相外判 R&D 風險

應該不少讀者都知道,Google 曾有鼓勵員工創新的「20% 自由時間」的政策,員工可支配每天 20% 的工作時間,用來自主研發並非本職工作的產品,現在大家很常用的 Gmail 便是其中一個因為這政策而誕生的 Google 產品。這種做法在當年確實非常創新,但愈來愈多公司都開始有類似的政策,務求增加更多創新的機會。
為何最初 Google 會有這樣的政策?這是因為單靠機構自己的 R&D 研發部門,未必有接二連三的創意,去支援 Google 開展新業務,而提供員工自由研發的空間,或是贊助一些創業活動,就是變相的把 R&D 外判出去,由非核心人員去承受風險。
其實近年愈來愈多公司都開始有這種想法,因此都有不同的公司主動引入 Google 的自由研究政策,或是贊助甚至主辦創業比賽,或是推出創業種子基金,試圖從中「淘金」,找出具價值的商業點子,藉此讓機構原來的業務有新的發展機會。
People pose with laptops in front of projection of Google logo in this picture illustration taken in Zenica

非金錢資助扶腋新創團隊

Unwire.pro 曾報導過的、太古地產主辦的「blueprint」創業加速計劃便屬此例。相信很多人也聽過「維港投資」(Horizons Venture),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私人創投公司,不少媒體也報導過「維港投資」的成功例子如 Facebook、Skype、Spotify 等公司。
畢竟維港投資是李嘉誠的私人公司,跟整個集團未必有聯繫,但 blueprint 創業加速計劃卻絕對是從太古整個集團為出發點的計劃。blueprint 創業加速計劃既毋須創業公司支付任何費用,亦無設立股權回報條件,但卻提供為期 6 個月的免費工作空間、專業導師指引、產品測試及市場拓展機會,並協助其引入投資,加速業務發展。
而專業導師團隊更是星光熠熠,超過 70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香港企業頂級管理人才和創業家,包括 14 位企業領導者和 16 位公司董事,更包括太古地產非常務董事郭鵬、太古飲料常務董事賀以禮、太古資源董事譚錦儀、國泰航空信息科技創新中心經理 Bidyut Dumra 及太古集團可持續發展事務總監林立勤等。
unwire001

從新創圈子中發掘業務創新機會

而 blueprint 計劃除了提供免費辦公空間和專業指導,最重要是提供產品測試及市場拓展機會,並協助其引入投資。事實上太古集團的業務很廣泛,屬下機構業務包括航空服務及航空飲食、飛機工程、物業投資及發展、酒店、工業、貿易、船務及保險、礦業以至再生能源,旗下包括太古地產有限公司,國泰航空及太古可口可樂等機構。這些業務其實同樣需要有創新想法以突破瓶頸,而 blueprint 計劃便正是其中一種可能性。
blueprint 創業加速計劃要求申請者以 B2B 業務為主,並樂意讓這些創新想法在太古集團旗下的業務上實踐,例如創業公司的創新意念若跟航空有關,則會有機會跟國泰合作,在其業務中試行這些新想法,直接在實際商業環境中實踐其 B2B 意念。
對像太古集團這種大機構而言,一層一層的公司架構難免窒礙創新,而且也缺乏冒險創新的土壤。而 blueprint 計劃正好可利用機構本身的資源,提供純金錢以外的支援,即使沒有能夠點燃創新業務動力的點子,也不會有很大的損失,但如果成功淘金卻可以創造更大的商機,這種把高風險 R&D 外判的手法,對太古集團而言其實是很物超所值的。
Cathay_Pacific_Economy_clamshells

金錢贊助換取對大機構有利位置

類似的案例還有阿里巴巴在香港和台灣的創業基金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宣布出資 10 億港元和 100 億新台幣成立青年創業基金,還有在港台兩地都舉行網商大賽,都同樣是出於類似的想法。
阿里巴巴斥資 10 億港幣成立首個專為香港青年而設的創業基金,主要協助本港電子商務領域的新創公司,而台灣的 100 億新台幣創業基金對象則是農產品、工業產品、創意產品、新創服務的行業,同時阿里巴巴每年將從香港和台灣招募 200 位年輕人進入其公司實習。
對甫上市便集資 220 億美元、在光棍節一小時已有 93 億元交易的阿里巴巴而言,10 億港元和 100 億台幣並非很大的數目。撇開名聲不論,這兩筆創業基金對阿里巴巴而言只是很小額的投資,以香港的創業基金為例就限定是以 B2B 業務為主,這本身就是阿里巴巴的領域。
對阿里巴巴而言,不管是投資這些出自基金的創新公司,或是收購業務、生意合作(或是「參考」),都是藉由這些新創團隊來壯大自家的生態圈,把外來的創新想法變成自己的未來收入。在「創新」已成為業務發展關鍵的現代商業世界,把「創新」都外判出去,未來將是更加主流的模式。
image4-590x443

 鯨吞收購未必是最好選擇

很多時候,傳統大機構往往未為意來自新創公司的威脅,回過頭來對手可能已經站穩陣腳。傳統大公司回應新創公司的挑戰,不外乎是收購或是利用傳統渠道優勢施壓,但結果往往只是令敗局拖延,沒能改變結局。例如 Google 和 Microsoft 都曾有意收購 Facebook,而前者的 Google+ 今天已成敗局。
以 Yahoo 為例,自 Marissa Mayer 上任以來接連收購,但其實大多未有成為 Yahoo 本身的核心業務。以 11 億美元收購 Tumblr 本欲參戰社交媒體市場為例,但即使 Tumblr 多受年輕人歡迎,在雅虎手上卻變得不再閃耀。即使 Yahoo 意欲借戰略收購 Tumblr 來加速業務轉型,但實際上卻跟雅虎本身服務格格不入。
當然,上面提到的收購、贊助、支援等等,都是建基於「大公司照顧小公司」那種層次上的想法,其實在商場上更常見的做法,還是「合作」。畢竟收購後未必做得比之前好,而培育一家新創公司也要看機遇,遇到能給傳統機構新機會的新創團隊,成為合作伙伴還是更合理的做法。
Vara-Mayer-Yahoo-1200

借新創團隊回應市場急速變化

本地另一家大集團旗下的和記環球電訊,便是其中一個例子。早前該公司推出一系列的行業化雲端服務,其中不少其實是跟本地的新創團隊合作的。和記環球電訊產品及服務主管陳思源表示,該公司一直都有跟不同的新創團隊合作,不過直到近期才更加積極。
他坦言電訊公司是很擅長「計算」的公司,一套服務計劃背後經過很多的計算,絕少會有誤算。但有這樣思維模式的公司,若要花錢做一些未必有確實回報的 R&D 研發,肯定成效不彰,因此選擇跟有創新念頭的公司合作,把高風險的 R&D 外判就是很自然的想法。
unwire002

大小公司其實各有優勢可互補

大公司難免會一層一層的架構,這難免影響效率,但回應市場變化的效率卻是創新團隊最重要的資產,因此其實是一拍即合。陳思源認為,大機構和小團隊之間其實是互補不足。一方面小團隊往往缺乏資源,尤其在市場規劃、宣傳、渠道、交付等領域上,就一定輸給經驗豐富的大機構。
小公司要賣產品給大眾市場,其實不易,若再考慮怎樣收取貨款,就肯定頭痛。若果是兩者合作推廣,共同打同一個市場,肯定比單打獨鬥更加有利。另一方面,大公司可以做一個平台,收集各種不同的新創點子後整合成一種套裝服務推出,其實可以衍生更多新的合作機會,激盪出各自圈子難以獨自產生的新想法。
為何不選擇直接收購這些團隊?陳思源坦言這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,畢竟新創團隊的優勢正在於靈活,若加入到大機構中,這些優勢將漸漸消磨掉。他認為在商業社會,以生意伙伴的模式合作才是最理想的,畢竟創新想法每天都有,收購一個團隊未必能應付未來的變化,如果是合作的話就能更快應變,這也是大公司不選擇每件事都自己去做的另一原因。
本文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大公司和新創公司的關係。其實新創公司要成功,結局不外乎是上市或被收購,但不管那種方向也好,如果半途力盡也沒有意義。跟大公司的合作可以是一種手段,如果尋求被收購,那跟大機構合作就更理所當然。而從大公司角度,與其不斷防守,不如選擇收編對手在自己的生態圈中或更為有利。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類似的合作模式出現。
source from unwire pro

科技業併購潮 大投行失威

combine_images 30apr
中國紅火的互聯網行業頻現併購交易,本土精品投行趕在全球知名投行之前搶得先機,將他們與創業家、風投公司、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的深厚交情,轉化為豐厚的佣金收入。
華興資本、漢能投資集團和駿銘資本管理公司等小投行,曾為不少如今規模上十億美元的科技企業安排關鍵的初期融資。那些科技企業從未忘恩。據湯森路透資料顯示,今年迄今併購交易佣金中的57%被精品投行收入囊中,幾乎是去年比例的近兩倍。

精品投行漸壯大

隨着中國經濟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導向的經濟,中國政府也希望支持消費者需求,互聯網和科技初創公司成為關注重點,他們從投資者手中籌集了數十億美元資金。今年迄今,中國科技業已完成的併購交易總規模達256億美元,有望打破2014年創下的498億美元紀錄。
這給那些與新科技企業一起壯大的精品投行帶來了成長機遇。這些知名度不高的公司,憑藉深厚的人脈,為他們熟悉的互聯網創業者撮合交易,讓來自全球知名投行的那些銀行家有挫敗感,行業觀察人士預計這些精品投行的業務份額還將繼續提高。
2014年,中國科技業併購交易的佣金達到了8710萬美元的高位,而5年前還只有1130萬美元。瑞士信貸銀行今年迄今為止獲得的科技業併購交易佣金為830萬美元,名列榜首,緊隨其後的是華興資本,獲得的佣金估計約760萬美元,很多跟華興資本類似的國內小投行也榜上有名。
一家全球投資銀行公司駐香港併購業務主管稱:「這些交易基本都是由小簇集中的風險投資家和企業家在幕後推動。」舉例而言,據直接了解交易的消息人士透露,在分類廣告網站58同城同意購買規模小於它的競爭對手趕集網43.2%股權、創造出價值16億美元的交易時,精品投行漢能投資集團擔任趕集網財務顧問,華興資本亦為趕集網售股股東提供服務,為58同城提供顧問服務的則是駿銘資本。
路透請求58同城和趕集網對為何聘請精品投行置評,均未立即得到回應。
 來源:信報財經新聞
By  on April 30, 2015

熱烈推介:馬雲總結創業三大秘訣:樂觀、不抱怨、堅持

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早前繼宣布出資 10 億港元成立「香港青年企業家基金」後,在周一舉行的「馬雲與青年有約:從夢想到成功創業」講座上,亦分享了對香港青年創業看法。他勉勵青年應抱樂觀態度,少點抱怨、多點堅持,不要「晚上想千路,早上走原路」,只要實際去做就有機會成功。
image4

香港仍有很多利好條件

近期有關阿里巴巴的負面消息不少,但其 10 億元基金鼓勵香港青年創業,就叫不少有意創業或已開始創業的年輕人興奮,因又多了一個融資的機會。而馬雲出席香港演講分享他對香港青年創業的看法,自然吸引很多有意申請基金,甚至有意到中國市場發展的 Startup 團隊參考。
馬雲表示相較於 15 年前創辦阿里巴巴之時,今時今日香港的機會仍然很多,例如地理優勢、在金融法治上的成熟,都是香港的有利條件。他認為本來在任何時代、國家或地區,都有當時當地的麻煩要解決,香港的機會和大陸的機會其實一樣多,全世界的問題都一樣多,機會同樣也一樣的多。
不過他提到香港如果繼續死抱樓市不放,未來只會更少出路:「香港以前靠地產起家,但 20 年後仍繼續靠地產,麻煩就大了!」因為這樣香港的年青人會失去改革的機會,這也是他成立香港青年創業基金的原因,希望為香港青年帶來成長機會,同時也是香港的改革機會。

20 年後數據價值可比石油

馬雲又認為,商界未來應朝向科技研發方向發展,利用科技來改善商業,因此科技必定有利可圖。他認為工業革命是把人從體力勞動中釋放,而數據科技則是釋放人的腦袋。他甚至預言 10 至 20 年後,最珍貴的資源不會是石油,而是數據。
他表示很多人都誤解阿里巴巴是電商公司,要搞金融平台,但他卻認為阿里巴巴是在搞「數據科技」。以阿里巴巴的業務為例,就有不少服務是免費的,但這是否就白做生意?但其實背後收集大量數據用於分析趨勢,協助作出商業決定,因此馬雲希望十年後,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巴巴是一家數據公司。

別太在意別人想法

他認為阿里巴巴今日的成就超出大家當年的想像,全因他們不怕失敗,不斷堅持思考,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,成就了阿里巴巴今時今日的規模。他憶述當年問了 24 個朋友意見,卻有 23 個反對他的創業大計,只有一個說「你試試看」,所以他認為創業者別太在意旁人想法。
他又提到當年阿里巴巴 18 人一齊創業,初期只在 50 萬資金,一心以為可撐 20 個月,誰知到第八個月就沒錢。他們就去外國籌錢,結果被 30 多個投資人拒絕。「以前無人覺得我們成功,但我卻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差;今天人人覺得我們成功,但我自問也沒想像中厲害。」
「創業就得要堅持,不要怕失敗,失敗並不可怕,不用送去監獄的。」只要不怕失敗並從中學習,就能做得更好。馬雲表示,在創業之初每次見到其他人的失敗案例,都會分享給同事,希望自己的公司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,他認為「成功的原因很多,但失敗的理由都差不多,最重要看別人為何失敗。」
image2

堅持實踐是成功之道

他認為創業最重要不是計劃,而是堅持實踐。大會標題是「從夢想到成功創業」,但他指每個人都會有「夢想」,但「夢想」經常會變;反而「理想」是同一批人共同堅定一件事情,並且有計劃、有實踐,有行動,一點點把它變成現實。因此他勉勵香港年青人要堅持自己理想,不要怕失敗,不斷實踐。
不少創業者都以「改變世界」為出發點,但原來馬雲看法不同。他認為成功人士重視的是「改變自己」,之後才能改變世界,甚至說「改變別人的事物,少做!」,認為這些只是總統總理的工作。
馬雲認為創業者應以實踐(Take Action)為原則,他見過太多很想創業的人,只是想做但沒有行動,是他口中的「晚上走千路,早上走原路」。他寄語年青人不要怕麻煩:「要買得起房子,不是吶喊就有,只有改變自己才可以」,若要創業成功,要有強大團隊及樂觀心態才行。

佔中人士一樣可申請

至於很多人關心如何申請 10 億的創業基金,馬雲笑言由於剛開始,因此一切仍言之尚早,不過創業基金主要針對 30 歲以下的香港年輕人。他指創業基金將會十分透明,不涉官方或政府支持,將大力幫助電子商貿發展。他認為這是公司做到一定規模後,就有企業責任去做。
被問到限定在電商類別,是否也有為公司挑選人才或擴展新業務的想法,他只表示希望藉由基金鼓勵更多年青人創業,目前未有其他想法。他又表示預期會在第一年後回顧基金計劃成效,再考慮是否擴大計劃到阿里巴巴平台以外,強調目前仍是「試驗期」。
有出席者提出敏感問題,查詢「佔中人士是否也能申請」,他坦言自己也有年少衝動的經驗,最重要是旁人有否給予機會,因此並不會因此就拒絕他們申請。